top of page

【議論文例子】DSE 中文寫作 實用例子集系列 主題四:理想與志氣

已更新:2021年6月10日


【議論文例子】DSE 中文寫作 實用例子集系列 主題四:理想與志氣

我們為大家提供 DSE 中文寫作實用例子集系列的主題四:理想與志氣。這個系列包括共七個主題:仁愛慷慨樂觀積極知錯能改理想與志氣堅毅不屈奮發向上誠實守信。這個系列將會持續更新,陸續完善,敬請期待。系列中的議論文例子將會以事例為主,包括古今中外的人物故事介紹、論證手法、可用的論據。同學使用論據時應適量剪裁增減內容以符合文章脈絡。請注意:例子集內容不可能鉅細無遺,若同學希望找到其他事例,請自行上網查找,這也是鼓勵同學主動了解名人事蹟,能幫助同學擴闊視野。


【古代中國】蘇武:塞外牧羊,拒降匈奴


人物介紹


蘇武,杜陵(今陝西西安)人,西漢時期傑出的外交家,民族英雄 。武帝時為郎。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後將他遷到北海邊牧羊,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獲釋回漢。漢宣帝將蘇武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褒讚他愛國忠貞的節操。


論證手法:正面論證


論據


1. 在蘇武完成了漢武帝的出使匈奴的任務,準備返回自己的國家時,匈奴上層發生了內亂,蘇武一行受到牽連,被扣留下來,並被要求背叛漢朝,臣服單于。最初,單于派衛律向蘇武遊說,許以豐厚的奉祿和高官,蘇武嚴辭拒絕了。匈奴見勸說沒有用,就決定用酷刑。即使是饑寒交加,斷水斷糧很多天,身上又帶著傷,瀕臨死亡的蘇武仍然沒有屈服的意思。單于知道無論軟的,還是硬的,勸說蘇武投降都沒有希望,但越發敬重蘇武的氣節,不忍心殺蘇武,於是決定把蘇武流放到北海一帶。


2. 流放到北海時間一久,單于派遣李陵去北海,為蘇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希望藉李陵與蘇武的交情勸投降蘇武。但蘇武依然堅守節氣,堅拒投降,更說若李陵繼續逼迫,就死在他的面前。李陵見蘇武對朝廷如此真誠,慨然長嘆,眼淚直流,浸濕了衣襟,告別蘇武而去。


3. 後來李陵又到北海,對蘇武說:「邊界上抓住了雲中郡的一個俘虜,說太守以下的官吏百姓都穿白的喪服,說是皇上死了。」蘇武聽到這個消息,面向南放聲大哭,吐血,每天早晚哭吊達幾月之久。


 

【古代中國】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人物介紹


霍去病,河東郡平陽縣(今山西臨汾)人,西漢漢武帝時代對抗匈奴的名將。元狩六年因病去世,年僅二十三歲。霍去病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善於長途奔襲、快速突襲和大迂迴、大穿插、殲滅戰。十七歲為剽姚校尉 ,率領八百騎兵深入大漠,兩次功冠全軍,封冠軍侯。十九歲時升任驃騎將軍,指揮兩次河西之戰,殲滅和招降河西匈奴近十萬人,俘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這是華夏政權第一次佔領河西走廊,從此絲綢之路得以開闢。漠北之戰消滅匈奴左部主力七萬餘人,封狼居胥。戰後加拜大司馬,與衛青同掌軍政。


論證手法:正面論證


論據


1. 霍去病生為奴子,長於綺羅,卻從來不曾沉溺於富貴豪華,他將國家安危和建功立業放在一切之前。相傳漢武帝看到霍去病討伐匈奴馳騁沙場,立了大功,為了犒賞霍去病,特地指派了工匠修建一寬敞華宅。竣工後,漢武帝讓霍去病先去過目、了解是否如意,但是霍去病卻向漢武帝上奏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愛國忘家,壯志凌雲,成了流傳千古的名言。


2. 雖然霍去病戰功累累,在朝中地位和聲望很高,權力也很大,但他從來不結黨營私或養士,不在乎名聲和財富,始終安份守己作為漢朝的臣子,為國家防守邊疆。


 

【古代中國】辛棄疾:了卻君王天下事


人物介紹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號稼軒居士,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人。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因歸正人的身份,辛棄疾也始終未能得到南宋朝廷的重用以及實現他北伐的夙願。


辛棄疾是中國南宋豪放派詞人,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和愛國詩人陸遊雙峰並峙。辛棄疾詞風「激昂豪邁,風流豪放」,代表著南宋豪放詞的最高成就。


辛棄疾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大規模跨海登陸作戰的軍事家,而這種登陸作戰又是與其陸地的進攻相配合的。他的這一構想,確實有出奇制勝之處,很富軍事創意,他自己說這與當年楚漢戰爭時韓信繞過中原、直取齊地,有異曲同工之效。辛棄疾無論從軍事戰略水平、戰役組織實施能力,還是治國安邦的行政才幹,乃至個人的戰術水平,都足以躋身於中國歷史中一流人才的行列


論證手法:正面論證


論據


1. 辛棄疾曾寫下《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其中「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表達了自己對君主的忠肝義膽,抒寫希望能夠殺敵報國、收復山河壯志情懷,以及為了贏得國家建功立業「身前身後名」的欲望。


2. 辛棄疾初歸南宋時,對恢復中原、報國雪恥抱有很大信心和希望,所以在他南宋任職的前一時期中,即使官職卑微,還是寫了不少有關抗金北伐的建議,如《美芹十論》、《九議》等代表作。儘管這些建議書在當時深受人們稱讚,廣為傳誦,但朝廷卻反應冷淡。面對著他的建議一直不被朝廷重視,使他鬱結難紓。


3. 辛棄疾雖有戰略才華,無奈朝廷主和派為多數,因此不被重視。歷來辛棄疾多次被委派為地方官,擔任安撫使,被逼接受文官工作,但他卻始終不忘抗金理想。期間他在兼具本職之外,重視發展生產,訓練軍隊,為北伐積極做好準備。可惜這個心願遲遲未能實現,最後含恨辭世。據說他臨終時還大呼「殺賊!殺賊!」


 

【現今中國】梁啟超:從立憲到革命的愛國情懷


人物介紹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署名作梁𠷠超,字卓如、宏猷、任甫,廣東省新會縣潮居都茶坑鄉人。尊稱中國近代維新先驅、民主國士。清朝末年、民國初年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新法學家、詞彙發明家、書法家乃至名譽國際的「百科全書式」國師級人物。


梁啟超在青年時期曾經與老師康有為合作進行戊戌變法,事敗後出逃日本,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辛亥革命後一度入袁世凱政府先後擔任司法總長、幣制局首任總裁職務;之後對袁世凱稱帝不滿,與蔡鍔密謀發動護國運動倒袁。又對張勳復闢進行嚴詞抨擊,與段祺瑞在天津馬廠誓師組織討逆軍攻入北京;並擔任段內閣的財政總長兼任鹽務總署督辦。他倡導新文化運動;支持五四運動。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之首。


論證手法:正面論證


論據


1. 晚清政府腐敗,梁啟超指出中國要強盛,必須進行變法,大力介紹西學,明確提出要改革中國落後的面貌,就必須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制度。他與康有為創辦了中外紀文,翻譯外地電報和報章社論為主要刊物。他痛駁「唯天子受命於天,天下受命於天子」的封建說教,在當時起到了對士大夫振聾發聵的作用。


2. 在戊戌變法失敗後,梁啟超被迫逃亡日本。但梁啟超沒有放棄救國,反而更加投入於相關事業中。梁啟超在興中會橫濱分會會長馮鏡如及其弟馮紫珊資助下創辦《清議報》。創刊後,陸續刊載《少年中國說》《戊戌政變記》《論變法必自平滿漢之界始》《戊戌六君子傳》等文章,攻擊專制朝廷,宣傳反滿,號召愛國救亡,鼓吹民權自由等。 《清議報》行銷海內外,梁啟超聲名大噪,聲望與日俱增。


3. 其後,光緒二十五年七月,梁啟超在橫濱華僑商人鄭應儒等人支持下,再在東京創立大同高等學校,並自任校長。學生大多來自橫濱大同學校及上海南洋公學,講授社會契約論關於自由平等、天賦人權及英、法革命與日文等課,又創立橫濱同文學校,為中國培養人才。


延伸閱讀:









語例:




標記:

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