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議論文例子】DSE 中文寫作 實用例子集系列 主題六:奮發向上


【議論文例子】DSE 中文寫作 實用例子集系列 主題六:奮發向上

我們為大家提供 DSE 中文寫作實用例子集系列的主題六:奮發向上。這個系列包括共七個主題:仁愛慷慨樂觀積極知錯能改理想與志氣堅毅不屈奮發向上誠實守信。這個系列將會持續更新,陸續完善,敬請期待。系列中的議論文例子將會以事例為主,包括古今中外的人物故事介紹、論證手法、可用的論據。同學使用論據時應適量剪裁增減內容以符合文章脈絡。請注意:例子集內容不可能鉅細無遺,若同學希望找到其他事例,請自行上網查找,這也是鼓勵同學主動了解名人事蹟,能幫助同學擴闊視野。


【古代中國】蘇秦:從懸樑剌股到身佩六國相印


人物介紹


蘇秦,己姓,蘇氏,字季子,東周雒邑(今河南洛陽東)乘軒里人。出身農家,素有大志,曾隨鬼穀子學習縱橫捭闔之術多年。與張儀同出自鬼穀子門下。戰國時代最著名的說客、謀士,縱橫家中合縱派的領軍人物和最高首腦。


蘇秦擅長於戰略謀劃、長篇遊說和辯論,他所解決的問題都是當時國際上的首要問題或者一個國家的核心問題,對具體問題和局部問題的策略,他不是太感興趣。他遊說時善於抓住要害和本質問題,單刀直入、鞭辟入裡;富有邏輯性,說理清楚、極具信服力。他也是最講究語言修辭的說客,他的辭藻華麗、排比氣勢如虹、比喻誇張隨手拈來,各種修辭手段應有盡有,可以說他是戰國時代說客、謀士中的集大成者。


戰國時奉燕昭王命入齊,從事反間活動,使齊疲於對外戰爭,以便攻齊為燕復仇。齊湣王末任齊相。秦昭王約齊湣王並稱東西帝,他勸說齊王取消帝號,與趙李兌約五國攻秦,被趙封為武安君。五國合縱攻秦,迫使秦廢帝號,歸還部分魏趙土地。而後,齊國乘機攻滅宋國。後燕將樂毅聯合五國大舉攻齊,不料其反間活動暴露,被車裂而死。


論證手法:正面論證


論據


1. 蘇秦早年窮困潦倒,未被秦王重視,他主張也未被實行。蘇秦的黑色貂皮大衣穿破了,錢財也用完了,只得離開秦國,返回家鄉。他背著書箱,挑著行李,臉上又瘦又黑,一臉羞愧之色。回到家裡,妻子不下織機,嫂子不去做飯,父母不與他說話。蘇秦見此情狀,長嘆道:「妻子不把我當丈夫,嫂嫂不把我當小叔,父母不把我當兒子,這都是我的過錯啊!」他心有不甘,不願意一直潦倒下去,於是決心發憤圖強,他半夜找書,擺開幾十隻書箱,找到了姜太公的兵書,埋頭誦讀,反複選擇、熟習、研究、體會。讀到昏昏欲睡時,就拿針刺自己的大腿,鮮血一直流到腳跟,為的是逼自己提起精神,保持清醒。


2. 一年後,揣摩出合縱連橫之術,認為憑此可以遊說當世君王了。蘇秦先後到東週,秦國,趙國求見了當時的君主,但是他們都不信任蘇秦,所以都未有採納他的建議。燕文公二十八年(公元前334年),蘇秦到燕國,等待了一年多才見到燕文侯。蘇秦遊說燕文侯,先從地理位置上分析了燕國與趙國的相依之勢,接著批評燕國的戰略錯誤:擔憂千里之外的秦國,卻不擔心百里之內的趙國;最後建議燕文侯合縱趙國,結為一體。燕文侯認為蘇秦之議很有道理,允諾蘇秦「如果能以合縱之計維持燕國安定,願舉國相報。」於是資助蘇秦車馬金帛,前去遊說趙國。


 

【古代中國】王羲之:染黑了池水的書聖


人物介紹


王羲之,字逸少,瑯琊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人。東晉大臣、書法家,丹陽尹王曠的兒子,太尉郗鑒的女婿,有「書聖」之稱。


憑藉門蔭入仕,歷任秘書郎、江州刺史、會稽太守,累遷右軍將軍,人稱「王右軍」。永和九年(353年),組織蘭亭雅集。撰寫的《蘭亭序》,成為「天下第一行書」。永和十一年(355年),稱病棄官,遷居於紹興金庭。昇平五年(361年)去世,安葬於瀑布山。


善於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在書法史上,與鍾繇並稱「鐘王」,與其子王獻之合稱「二王」。李志敏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遠,又表現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的沖和。」


論證手法:正面論證


論據


1. 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他早年從衛夫人(姨母)學書。她給王羲之傳授鍾繇之法、衛氏數世習書之法以及她自己釀育的書風與法門。他七歲開始臨池學書,十歲已善於書法,一直臨摹衛書至十二歲,字已寫得很有水平。但他很想學一點關於書法方面的理論著作。有一天,他在父親王曠的枕頭裏發現了一本叫做《筆談》的書,講的都是有關寫字的方法。他高興得如獲至寶,便如醉如痴地學起來。然而父親希望待他年紀再大點才教他。王羲之就不高興了,便跪下懇求:「如果等我長大了才講究筆法,那不成了日暮之學,青春年華不就白白浪費了嗎?」可見他沒有故步自封,力臻善美。


2. 王羲之七歲開始練習書法。他「立志專精」,勤學苦練,走路、休息的時候,都在琢磨字體的結構、架勢和筆法。他常常一邊想著,一邊在自己身上用手指一橫一豎地比畫著,天長日久,竟然連衣服都劃破了。


3. 相傳王羲之住處附近有一小池,王羲之練完書法均在此洗筆,每日習字,久之,池水為之變黑,竟能直接蘸取充墨之用。當年王羲之在溫州擔任永嘉郡守之際,曾在今溫州墨池坊揮灑文墨。萬曆《溫州府志》記載:「墨池,在墨池坊,王右軍臨池洗硯於此。」可見王羲之終年勤奮不輟地練字,不因為自己已有的成就而卻步,依然勤奮習字,力求完美。


 

【古代中國】匡衡:鑿壁偷光的勤學之子


人物介紹


匡衡,東海郡承縣(今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人,是西漢經學家、大臣,漢元帝時位至丞相。 。匡家世代務農,年幼時因家境貧困,但匡衡卻十分好學,勤奮努力,他不得不靠替人幫工以獲取讀書費用。由於家中沒有燈燭,於是匡衡在牆壁上鑿孔,引鄰居光源讀書,是為「鑿壁偷光」成語典故的來源,他「鑿壁借光」的故事被世人廣為稱頌。


匡衡學習刻苦,對《詩經》有很高的成就,當時有「無說詩,匡鼎來;匡語詩,解人頤」的說法,是說聽匡衡解說《詩經》,能使人眉頭舒展,心情舒暢,可見匡衡對《詩經》理解之深。


後世評價:匡衡勤奮無比、通古博今,經學絕倫,直言進諫,剛直不阿,受人敬重,是漢代著名經濟學家和政治家。匡衡被《漢書》列為一代名相而世代相傳。


論證手法:正面論證


論據


1. 有一年,他在村莊南山坡放豬的時候,看到山上有一塊石碑,就手沾口水,仿照碑上的字,一筆一劃學著寫。不久,碑上的字,他都能默寫下來了。


2. 匡衡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匡衡買不起書,只好藉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3.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幹活,沒有時間看書,想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匡衡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學習,勤儉節約,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延伸閱讀:









語例:


標記:

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