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同學都會覺得 DSE 中文範文中的課文問答有時候真的不知如何作答才好。有時候明明理解了課文卻怎麼也捉不住題目的重點。因此我們為您準備了幾個課文問答的例子作參考,讓您可以從中學習答題的重點和認識作答要求。
請注意:以下例子包括的問題和參考答案,我們不保證準確無誤,我們旨在提供思考方向和例子作為參考。因此在任何情況下您都不應該直接抄錄在任何地方中作為您呈交的答案。若導致任何損失,我們概不負責。
1. 《論仁論孝論君子》中的〈論孝〉部分談到對父母的「無違」,「無違」具體包括了哪些行為?當時人們對孝道的理解與孔子的不同,具體分别在哪裏?
從原文中我們可以知道「無違」的意思是「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語譯後的意思是父母在生的時候,子女應按照禮節侍奉父母,在父母過世後應按照禮節辦理喪葬事宜,按照禮節祭祀他們。當時人們對孝道的理解就是養活父母,並沒有依從禮節的概念,所以跟孔子理解的不同。
2. 子曰:「君子不憂不懼。」君子不憂不懼的原因是什麼?
君子對個人品格行為十分重視,所以會經常審視自己的言行舉止,希望在任何時候都符合禮儀。若果在反覆審視自己後都發現沒有問題,便不會感到憂慮和恐懼。
3. 以下課文節錄運用了甚麼修辭手法?這種手法如何能夠增強說服力?試利用引文解釋。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論仁論孝論君子》
引文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以四個句式相同的句子,連續強調君子的處事的規範:不合禮的不看,不合禮的不聽,不合禮的言語不說,不合禮的行為不做。運用「非禮」作開首帶出「勿視」「勿聽」「勿言」「勿動」,加強了肯定的語氣,突出君子凡事都要求符合禮。
4. 儒家認為「仁」是個人品德修養的最高境界,也是每個人應該追求的目標。試節錄《論語‧論仁論孝論君子》有關課文,並解釋「仁」和「道」的關係。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
是,顛沛必於是。」
「仁」是仁者處理事情時遵循的原則和所持有正當態度,而「道」是指一些正當的方法和途徑。仁者會用正當的方法和態度擺脫貧窮和得到富貴,而且無時無刻都能保持仁心。
5. 課文中「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運用了甚麼修辭手法?試指出其中一種,並加以解釋其修辭效果。
引中使用了對比,以君子和小人的心境作對比,突出君子胸懷廣闊,心安理得,沒有顧慮,相反小人經常憂心重重。
תגובו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