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課文問答】DSE 中文範文《荀子•勸學》課文問答例子

已更新:2021年6月10日


【課文問答】DSE 中文範文《荀子•勸學》課文問答例子

相信很多同學都會覺得 DSE 中文範文中的課文問答有時候真的不知如何作答才好。有時候明明理解了課文卻怎麼也捉不住題目的重點。因此我們為您準備了幾個課文問答的例子作參考,讓您可以從中學習答題的重點和認識作答要求。


請注意:以下例子包括的問題和參考答案,我們不保證準確無誤,我們旨在提供思考方向和例子作為參考。因此在任何情況下您都不應該直接抄錄在任何地方中作為您呈交的答案。若導致任何損失,我們概不負責。


1. 在《勸學》中荀子提及「青」、「冰」、「木」和「金」等東西,他用意是甚麼?試利用原文說明原因,然後指出其中使用的說理技巧並加以解釋。


荀子談及這些物件是想指出人可以透過後天的學習改變本性,即可以增長知識也可以去掉人本性中惡的部分,繼而發展善良的一面。當中荀子運用了比喻論證,以事物比喻人性,呼應前文「學不可以已」的觀點,以具體生動的方式說明後天學習的意義和重要性,達致前後呼應,增強了文章說服力。


2. 在《勸學》中有不少關於學習的著名句子,試從中摘錄一句最能代表荀子對學習目的看法的句子,並加以說明。


《勸學》一文中「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最能表達出荀子所理解的學習的目的,這句意思是學習的目的是為了積累善行,培養個人品性和德行,從而達到心智澄明的境界,得到最高的智慧,這樣就能具備聖人的心志,荀子希望說明人們應以成為仁者作為不斷學習的目的。


3. 荀子在《勸學》中指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的意思是甚麼?與文章主題有甚麼關係?對文章論述又有什麼作用?試略加說明。


荀子這句旨在帶出後天學習的重要性,以及人人都應該學習的結論。荀子相信人性本惡,而學習是導人向善的不二方法,所以人人都需要學習。「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的意思在於指出君子出生並沒有與一般人有甚麼不同,只不過是善於借助身邊的事物,這裏的「假於物」有學習的意思,所以荀子以此反駁人們的認為君子生來與眾不同錯誤觀點,突出學習的重要性和好處。


4. 在《勸學》中荀子對於學習的各方面都展開了深入的論述,荀子如何說明學習時應有的態度?試配合原文內容加以闡述。


在文章後半部分,荀子以騏驥和駑馬為比喻,指出騏驥之所以比不上駑馬,原因是駑馬不放棄。然後又以朽木和金石作比喻,指出如果雕刻時若半途而廢,朽木也不會折斷;假若持之以恆,就是金屬石頭也可加以雕飾,證明知識需要後天不斷積累,不能半途而廢。之後荀子再以蚯蚓和螃蟹作對比,指出蚯蚓成功的原因在於專心,螃蟹只能棲身於蛇鱔的洞穴是因為心思浮躁,以此說明學習時需要專心致志。


5. 以下引文使用了甚麼論證方法?這種方法如何能加強說理效果?試以引文作為例子加以解釋。

「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荀子‧勸學》


引文使用了對比論證的手法。引文指出蚯蚓沒有銳利的爪牙,沒有強勁的筋骨,卻可以往上鑽食土壤,往下啜飲地泉,因為牠用心專一。螃蟹雖然有六隻腳兩隻大鉗子,但沒有蛇或鱔的洞穴,就無處藏身了,這是因為牠心思浮躁的緣故。以蚯蚓成功和螃蟹失敗的原因帶出學習時需要專心致志重要性,加強文章說服力。


建議閱讀:





延伸閱讀:












詩三首:





詞三首:




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