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索引:
1. 〈論仁、論孝、論君子〉是甚麼?
〈論仁、論孝、論君子〉是從《論語》中選錄出來的三組語錄,共十六則,標題是選錄者所加,用來概括這三組語錄的內容。「仁」是孔子學說的中心,根於「人之所以為人」的自覺,擴展而成為一種成己成人的道德修養與實踐。「孝」指善事父母。儒家學說認為人的品德修養,從善事父母開始,推而廣之,便能善待他人。「君子」是古代對貴族或官吏的通稱,後來指品德高尚的人。孔子在《論語》中指出君子做人處事的態度,以及君子和小人的差別。
2. 〈論仁、論孝、論君子〉的作者是誰?
《論語》成書於春秋末期至戰國初期,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的問答,屬語錄體,由孔子的門人及再傳弟子編集而成。全書共二十篇,每篇若干章。各篇以第一章開頭的兩字或三字作為篇名,各章內容獨立,不相連貫。《論語》內容以倫理、教育為主,言簡意賅,蘊含哲理,發人深省,是儒家經典之一。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 昌平 陬邑(今山東 曲阜)人。魯國保存商 周的文化最為完備,孔子在這裏學習到很多禮樂知識。他在魯國曾任大司寇(管刑政),頗有政績,後來因不滿魯國大夫季桓子接受齊國女樂、不聽政、不守禮的行為,便離開魯國,周遊列國,傳揚他的政治理想。後來他回到魯國,整理《詩》、《書》、《禮》、《易》、《春秋》等典籍,對總結中國古代文化遺產的貢獻很大。
孔子是一位教育家,以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教導學生,他的學說後來發展為儒家學派,對中國文化有深遠影響,後世尊稱孔子為「至聖先師」。
3. 〈論仁、論孝、論君子〉的主旨
《論語》中的〈論仁、論孝、論君子〉主要是說明孔子對仁、孝及君子的見解,「論仁」是從個人的道德修養和待人接物方面,說明「仁」的內容和表現。而「論孝」則說明孝的本質,以及對待父母應有的孝道。最後「論君子」就從為學修身及言行處世方面,說明「君子」的本質和應有的行為態度,點出「君子」與「小人」的分別。
4. 〈論仁、論孝、論君子〉的全文語譯
【論仁】
1.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第四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長期處身窮困的環境,不可以長期過安樂的生活。有仁德的人安於仁德,有智慧的人實行仁德 。」
2.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里仁〉第四
孔子說:「富有和顯貴,這是人人盼望的;如果不是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便不接受。貧困和微賤,這是人人厭惡的;如果不是用正當的方法擺脫它,便不避。君子拋棄了仁德,怎樣成就君子的聲名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 離棄仁德,就算在倉卒、匆忙的時候也必定堅守仁德,在窮困、受挫折的時候也必定堅守仁德。」
3.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第十二
顏淵問怎樣實行仁。孔子道:「約束自我 ,使言語行為都合於禮,就是仁。一旦做到這樣,天下間的人都會讚許他是仁人。實行仁德要靠自己,難道靠別人嗎?」顏淵道:「請告訴我一些實行仁德的條目。」孔子道:「不合禮的事不去看 ,不合禮的話不去聽,不合禮的話不去說,不合禮的事不去做。」顏淵道:「我雖然遲鈍,請允許我去實行這番話。」
4.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第十五
孔子說:「有節操的人和有仁德的人,不因為貪生而損害仁義,只有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成全仁義。」
【論孝】
1.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孟懿子問如何是孝。孔子曰:「不要違背禮節。」
2.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為政〉第二
樊遲替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問我盡孝之道,我回答說, 不要違背禮節。」樊遲說:「這是甚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健在時, 依規定的禮節侍奉他們;父母去世,依規定的禮節安葬他們、祭祀他們。」
3.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第二
子游問如何是孝。孔子說:「現在所謂的孝子,只說能事奉供養父母。至於狗、馬,都能夠得到食物來飼養,如果對父母不敬,這跟飼養狗、馬有甚麼分別呢?」
4.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里仁〉第四
孔子說:「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要婉言勸諫;看到自己的規勸沒有獲得父母接納,仍要恭敬地對待他們,不冒犯他們; 因多次勸諫父母而勞苦,但不會怨恨。」
5.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里仁〉第四
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能夠不時時刻刻記掛心上。一方面因父母長壽而高興,一方面因父母年事已高而恐懼。」
【論君子】
1.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學而〉第一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了威嚴,所學的也不穩固。行事以忠信為主 ,不要結交品德比不上自己的人。有了過錯,就不要害怕改正。」
2.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第七
孔子說:「君子心境舒坦寬廣,小人經常憂愁恐懼。」
3.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顏淵〉第十二
司馬牛問怎樣才算是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恐懼。」司馬牛再問:「不憂愁,不恐懼,這就是君子了嗎?」孔子說:「自我反省而不感到羞愧,有甚麼值得憂愁和恐懼呢?」
4.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顏淵〉第十二
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做好事,不幫助別人做壞事。小人與此相反。」
5.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第十四
孔子說:「君子會為自己所說的超過自己所能做的而感到羞愧。」
6.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衛靈公〉第十五
孔子說:「君子做事以合義為原則,依照禮節來實行它,以謙遜的語言說出它,以誠實的態度完成它。」
7.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衛靈公〉第十五
孔子說:「君子擔憂自己沒有才能,不擔心別人不知道自己有才能。」
8.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衛靈公〉第十五
孔子說:「君子要求自己 ,小人要求別人。」
5. 〈論仁、論孝、論君子〉的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論仁】(第1至4則):
第一則 | 仁者安貧樂道,不仁者不安於現狀。 |
第二則 | 君子能正當行事,潔身自愛,堅守仁德。 |
第三則 | 行仁的方法是克制私慾,依禮而行。 |
第四則 | 仁者不論環境怎樣都不會違反仁,必要時更會為行仁而犧牲。 |
第二部分【論孝】:
「樊遲御」 | 實踐孝道時,無論生養、死葬、追祭,都不可以違背禮的要求。 |
「子游問孝」 | 克盡孝道不僅滿足父母的衣食之需,尤須體現「敬」的精神。 |
「事父母幾諫」 | 子女勸諫父母時,態度語氣要恭敬委婉。 |
「父母之年」 | 將父母年紀時刻記在心上,既為其長壽而高興,也為他們逐漸衰老而憂戚,及時克盡孝道 |
第三部分【論君子】:闡述君子應有的品德、修為,以及君子與小人的分別。
「君子不重則不威」 | 君子在儀表、處世、交友及改過方面的應有態度。 |
「君子坦蕩蕩」 | 君子胸襟寬廣,小人常憂愁。 |
「司馬牛問君子」 | 君子問心無愧,自能無憂無慮。 |
「君子成人之美」 | 君子會成全他人之美,小人則成全他人之惡。 |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 君子慎言力行,實踐多於空談。 |
「君子義以為質」 | 君子行事、言談,皆以禮義為依歸。 |
「君子病無能焉」 | 君子重視個人能力學問,不理會別人是否理解自己。 |
「君子求諸己」 | 君子律己以嚴,小人則苛責別人。 |
6. 〈論仁、論孝、論君子〉的內容重點分析
【論仁】
行仁的綱目
綱領 | 相關原文:克己復禮為仁。 解說: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語行為都合乎禮。 |
條目 | 相關原文: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解說:不合禮的事就不看、不聽、不說、不做。 |
仁者的品德
生活處境 | ①相關原文: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解說:仁者能夠長期處身窮困或安樂的環境中。 ②相關原文: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解說:面對富貴,不用不正當的手法去獲得它:面對貧賤,不用不正當的手法去擺脫它。 |
堅持仁德 | ① 不論時間的長短 相關原文: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解說:吃一頓飯那麼短的時間也不離棄仁德。 ② 不論生活的順逆 相關原文: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解說:即使倉卒、匆忙或困頓流離,也必定會堅持仁德。 ③ 面對生死的抉擇 相關原文: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解說:不因貪生而損害仁德,只會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成全仁德。 ④ 不論所得的利益 相關原文: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解說:仁者實行仁德就安心;知者知道實行仁德有好處,於是實行仁德。 |
【論孝】
子女善事父母
原則 | 相關原文:①無違。②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解說:子女侍奉父母,無論父母生前和死後,都要合乎禮節。 |
態度 | 相關原文:①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②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解說:子女要用尊敬的態度來奉養父母,用委婉的態度來規勸父母。 |
關愛 | 相關原文: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解說:子女要時刻記住父母的年歲,一方面為父母長壽而高 興,另一方面為父母年老而恐懼。 |
【論君子】
君子的品德
原則 | 相關原文: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解說:做事以合義為原則,按禮節來實行它,用謙遜的語言說出它,以誠實的態度來完成它 |
態度 | 相關原文: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 解說:莊重而有威嚴,所學穩固,做事以忠誠和信實為主。 |
交友 | 相關原文:無友不如己者。 解說:不結交那些德行比不上自己的人。 |
處事 | 相關原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解說:成全別人做好事,不助長別人做壞事。 |
自省 | 相關原文:①君子不憂不懼。 ②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③君子坦蕩蕩。 ④過則勿憚改。 解說:自我反省而問心無愧,所以不憂不懼;心境坦誠寬廣。有了過錯,就不要害怕改正。 |
言行 | 相關原文: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解說:做到言行一致,認為自己所說的話超過實際的行動是可恥的。 |
責己 | 相關原文: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解說:只擔憂自己沒有才能,不擔憂別人不知道自己有才能。 |
君子與小人的分別
| 君子 | 小人 |
心境 | 相關原文:君子坦蕩蕩。 解說:坦誠寬廣 | 相關原文:小人長戚戚。 解說:經常憂愁 |
處事態度 | 相關原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解說:成全別人做的好事,不助長別人做壞事。 | 相關原文:小人反是。 解說:正好相反 |
責任感 | 相關原文:君子求諸己。 解說:要求自己。 | 相關原文:小人求諸人 解說:要求別人。 |
7. 〈論仁、論孝、論君子〉的寫作手法及修辭手法
《論語》屬語錄體,以記言為主,是孔子回答學生和時人的問題,以及學生之間互相討論的紀錄。
文體特色如下:
形式:各章各自獨立,內容不相連貫。
語言:文句簡短,用字淺白易懂,含義深遠。
修辭手法
疊字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
反問 | ①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②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③ 不敬,何以別乎! ④ 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
對比 | ①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對比君子和小人的心境) ②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對比君子和小人的處事態度) ③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對比君子和小人的責任感) |
對偶 | ①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②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③ 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 ④ 一則以喜,一則以悲。 |
排比 | ①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② 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