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 鄉:從前/往日/過往
(ii) 樹:種/種植
2.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3. A
4.
(i) 拙於用大
(ii) 擅於用大
5. D
6.
世人囿於名利得失而精神困苦,莊子遂以樗樹為喻抒述對人生的感悟。樗樹本幹擁腫,小枝彎曲,不合匠人「有用」之標準反能得以保存,正比喻惟有超越世俗相對的標準,才可突破精神的牢籠而自適;且樗樹種在杳無人煙的曠野,讓人們在樹下休憩生息,而「無何有」正寓意「無用」之用,無待外物而逍遙自在。/
樗樹樹幹粗大,不合繩墨;樹枝彎曲,不中規矩,匠人離棄,在世人眼中是 「無用」。但莊子認為大樗無用,可將之置於寬闊無人的地方,沒有人會想砍伐它,盡享天年,這才是真正的「有用」。莊子藉此帶出人生許多世俗認為「有用」的事情會招致禍害;世俗認為「無用」的事情,反而可讓人得享天年,所以我們不要被世俗的有用及無用所限,才能得到精神上的逍遙。
7.
(i)
作者在赤壁看見滾滾東逝的江水,遙想起周瑜雖曾在赤壁大破曹軍,建立不世之功業,如今只餘滔滔江水仍東流,故人生短暫虛空之感油然而生。作者以江水滾滾東流比喻歷史流逝,而江水洶湧澎湃,驚濤拍岸,捲起千重如雪般的浪花,正象徵宇宙的宏大和時間的無情,把萬物淘歸於虛空,藉以凸顯個體生命的渺小和無奈。
(ii)
古往今來,萬物生滅,月亮仍映照在江上,永恆不變。作者從中領悟到,宇宙的本質原是變化,且萬物本為一體。昔日的周瑜,今日的蘇軾,得意失意都是虛幻的,終隨流水消逝,只有自然生生不息,如月亮恆在。與宇宙相比,人在天地間實在是微不足道,不應執着於個體的成敗得失,故寄情江月以抒解感慨。
8. B
9.
(i) 拘謹/拘束/不自在/畏縮/小心翼翼
卑微/貧困/寒酸
(ii) 鄙視/不屑/看不起/不喜歡/嫌棄
(iii) 堅毅/堅定/堅忍/堅持/鍥而不捨/努力不懈
(iv) 敬佩/肅然起敬/佩服/尊重/尊敬/敬仰/欣賞/另眼相看/刮目相看
10.
(i) (1) 正確
(2) 正確
(ii)
人生是由一串串無意義的事件組成,可報道的也離不開反映夫妻不忠的外遇問題、反映人性貪婪懶惰的瀆職事件,和人們必然死去的訃聞,從報紙的內容可見作者認為人生既無理可喻,也庸碌無聊,他對人生十分悲觀。
11.
作者以小姑娘的善良對 比「 我」的冷漠無情。小姑娘慌張地走錯了車廂,外貌和衣著邋遢貧困,一臉拘謹。「我」不單沒有同情,還鄙視小姑娘,更在她打不開車窗時,幸災樂禍,冷眼旁觀,從沒想過伸出援手。直到小姑娘從車窗抛下橘子時,才明白小姑娘要到遠方當家傭,年纪輕輕便要離鄉背井吃苦,可是她心中惦記着的只有來送行 的弟弟們,歷盡困難和白眼也要把橘子拋給弟弟們,小姑娘重情義和善良更凸顯了「我」的冷漠和不仁。/
首先,作者寫自己疲勞,陰沉地登上火車,讀報、打純,反映作者對這庸俗不堪的世界早已厭煩、苦悶,心灰意冷,不想再努力面對現實。再寫那名待遇比自己差上百倍的鄉下姑娘儘管面對身體被凍傷,與弟弟分離等悲慘境況,依然不失希望、奮力打開車窗與弟弟們道別及送上橘子。作者藉兩人一個失去希望,一個在困境中仍堅持懷抱希望,奮力掙扎作對比,批評「我」過於絕望,悲觀,忽視了人間充滿希望與溫情。
12. C
13. B
14.
詩歌讚美露珠,即使體會到萬物輪迴之深邃和遼闊,個體之渺小,仍能自足於小天地,不害怕一會兒便消散,更滋養了小草。現代人行色匆匆,漸漸忽略了平凡、微小的事物,對生活只有抱怨,活在苦悶中,顯得驕傲、孤獨、自戀。可是,如能放下自我,深切體會別人的不幸,就能懂得生活的價值,就像露珠滋潤草葉,彼此依存,並映照大千世界。故此,只要用心關懷,生命並不孤獨。
15.
(i) 肖像描寫
(ii) 行動描寫
(iii) 三者皆非
16.
第二篇作者因乘搭火車而聯想《橘子》一文,文中的「我」因目睹遠行的姊姊竭力向守在軌道旁送別自己的弟弟拋出橘子,感受姊弟間深摯的情意,而消解個體的空虛和孤獨。這段收結文字正是借用第一篇這關鍵情節,深化這番感悟,作者以問句引導讀者一起設想弟弟作別姊姊的情懷,牽動讀者對窮鄉小姊弟的同情,凸顯只要用心體會,自能威受姊弟間深摯的情意,領略人性的美善。/
《橘子》一文中「我」只是旁觀者,旁觀姊姊竭力為前來送別的弟弟送上金黃鮮艷的橘子,因感動而暫忘人生的庸俗無聊。《火車與橘子》一文,作者卻設想自己是前來送別姊姊的弟弟,體會弟弟接到蜜柑的情懷。兩文收下橘子的對象不同,作者藉此深化芥川的反思,說明只有珍惜偶遇的緣份,以同理心代入他人角度,設身處地细味他人的滄桑,即使是平凡渺小的人和事,也能令人體會複雜的情感與價值,從而感悟人生並不是如此灰暗。
17. B
18. A
19.
申鳴本無意於仕途,一心留在父親身旁侍奉,父親想他當官好讓自己生活無憂,他不計較個人得失,只顧念父親的意願和福祉而出任楚相,可見其孝義。
20.
忠孝兩難全/孝義兩難全/拯救父親便須背棄道義(職責)/
國家與父親二者之間難作取捨/
白公以申鳴父親作人質威脅申鳴叛國,若為了救父而答應白公,是不忠;若不順從,父親便會死,就是「不孝」,申鳴難以取捨。
21.
捨孝取忠/為道義而犧牲父親/選擇了國家,放棄父親。
22.
申鳴未有違反孝的精神。他雖選擇盡忠而不救父親,只是為勢所迫,如救父則置國家社稷不顧,為一人之私而令生靈塗炭。「盡孝論心不論行」,不宜只以結果論對錯,「論行」則貧家永無孝子。申鳴拒絕賞賜,有感未能救父而自殺,不貪戀富貴而苟活,足見其孝心,未能救父是為勢所迫,不宜只以結果論斷。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