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屬:囑咐/囑託/叮囑
(ii)悉:全部/皆是/都是
(iii)庸:何必/哪用/難道
2. 臣確實害怕被大王欺騙而辜負趙國。
3.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4.
(i) 如後主那麼昏庸,卻有祠廟。
(ii) 詩人以諸葛亮自況,抒發懷才不遇的鬱結。
5.
(i) B
(ii)
作者以「抱薪救火」比喻「以地事秦」的惡果。抱着柴薪救火,柴薪尚未燒盡,火也不會熄滅;比喻六國以地事秦,只會助長秦國的野心,未把所有的土地割讓,秦國的野心也不會消減,結果自招滅亡。
6.
(i) A
(ii) 自己
7.
孔子說君子「不憂」,對象是指自己。因為君子能做到「內省不疚」,即經常反省自己的過失,努力遷善,便不必憂慮。我認為我們無法取悅所有 人,無法控制際遇,最重要是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只要經常反省自身,盡力改過,提升道億,便能問心無愧,不論窮達得失都能以不憂慮的心境處事 。/
范仲淹說古仁人「進亦憂,退亦憂」,古仁人憂樂的對象是人民、君王。我認為身為知識份子,不能只獨善其身,須對社會負上一定的責任,運用自己的能力幫助別人。小至賣旗籌款、擔任義工;大至放棄高薪厚職,加入無國界醫生或到山區義教等。只有擁有古仁人的心胸,為別人而憂,最後亦因為別人而樂,這種快樂才是長久的。
8.
(i) 第1至2段
(ii) 第3至7/8段
(iii) 第8/9至12段
(iv) 記述姊妹最近經常夢見已過世的父親,表達未知父親有什麼話要說而生的疑惑。
(v) 藉寫父親記掛妻子,抒發作者因忽略已蒼老的母親而感愧疚。
9.
(i)C
(ii)D
10.
由於父親寡言,做子女的又不敢發問,且害怕親近他,造成兩代隔間的遺憾。 父親突然離世,沒留下遺言,連夢中的父親仍是不說話,以致能夠理解父親的機會也沒了,這遺憾更是沒法彌補。
11.
(i) D
(ii) (1) 父親害的是生離之痛,作者遭受的是死別之痛。
(2) 不斷折磨人,令人無法喘氣。
12. 為漸漸忘記父親而感愧疚。
13. 為父親最終未能歸葬感無奈。
14.
(i) 正確
(ii) 錯誤
15. B
16.
這並不是偏離主題。本文主題在於作者為沒有關懷並好好與父親交流而感到後悔,悔不當初錯失盡孝的機會。而母親現在也變得蒼老,她是父親重視的人,更是自己的至親,作者不希望重蹈覆轍,希望以父親在世的經歷為鑒,好好孝順母親,作者寫到母親正符合主題所述的珍惜親情和盡孝。
17.
(i) (1) 落葉歸根處
(2) 心之所安處
(ii)
兩文對故鄉的看法有矛盾 。「 那些和父親一樣的遊子」所指的故鄉是出生地,也是死後必須歸葬的地方,只有這個唯一的特定地方配稱為故鄉。引文作者認為故鄉只是祖先流浪的最後一站,也是人生飄泊中所能安居的每一個異鄉。故鄉由異鄉演變而來,它可以是任何安居之地,沒有特定指涉何處。/
兩文雖然就故鄉所指的地方有不同看法,但是「那些和父親一樣的遊子」及引文作者都對故鄉懷有感情。作者父親對故鄉的感情深厚,因思念老家卻不得歸而終生抱憾,承受椎心刺骨的痛苦,希望死後能夠歸葬故土;引文作者懷念故鄉,也感激異鄉,月魄在天終不死,他希望自己身處異鄉創造的價值,也能惠及故鄉可與故鄉共享成果。所以二者對故鄉都懷有感情,並沒有矛盾。
18.
(i) 遺:贈送/送給
(ii) 之:它/筆
19.
(i) 經過很長時間,仍然如新的一樣。
(ii) 友人不愛惜,用記錄買賣等無關緊要的事。
20. A
21. 努力做好自己能勝任的工作,等待別人任用自己。
22.
作者因為得知友人糟蹋了一枝好筆而生感歎。當友人提及「賢士君子」的遭遇後,作者為自己只見筆的不幸,卻未有留意「賢士君子」同樣被君王糟蹋而感到慚愧。加上 筆易得,而賢士君子難求,且筆用舊了而被棄,尚且盡其本分;但寶士君子則不為世用而遭誣害或拋棄,更令人痛惜感歎。作者不在其位,無力改變這現象,故更感慚愧。
23. C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