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19 DSE 中國語文 卷一 閱讀理解 參考答案



1.

(i) 須臾:片刻/一會兒/短暫的時間

(ii) 衣:穿/穿上/身穿

(iii) 躬:親自/親身


2. 沒有這樣的人,我還可以與誰一起呢!/我將依從誰呢!


3.

(i) C

(ii) 如果父母之意願不合乎禮法,兩說或有矛盾 。/

如果父母要兒子為他們的過失圓謊,子女如這樣做便違反禮法。

(iii)

兩者實踐時沒有矛盾,不違父母的意願是重親情,說無違於禮是重義,父母命如不合禮法。如不從則有傷親情,惟見父母不對亦肓從,即置父母於不義,也是不孝,如能夠委婉勸說父母處事合乎禮法,規勸恭敬有禮,父母不從或責難也不會埋怨,這樣做便可以做到情理兼備,既不直接違反父母的意願又合乎禮法。


4.

(i) C

(ii)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5. D


6

(i)

永州附近數州群山看起來十分渺小。西山四周的高山和盤地都變得十分渺小,就像一個個蟻丘和小土窪。

從西山之巔所見,四野無邊無際,外與天際,四望如一。/青山白水(雲)與天相接,四周景物渾然一體(浩瀚無邊)。

(ii)

作者被貶官後常擔憂讒言而「惴慄」;可是遊西山後,看見西山巍峨高崇,特立傲群,不與培壤山丘為類,能與天地浩氣同遊,遂了解到憂讒畏譏,看重個人得失,是世俗的執念,其胸襟和思想之卑微,與四周的土壤和山岳之渺小無異。故明白到早前執着個人得失之不智,並體悟大道,心境才豁然開朗起來,從惴慄之中釋放出來。/

遊西山之前,作者因被貶官,常擔憂再為讒言所傷而感「惴慄」;他登上西山,眼見大自然景物的界線消失淨盡,感悟到個人與自然融和無間,生命與宇宙浩氣合一,人與天地融為一體,萬物無分彼此,又何來個人得失榮辱之別?所以他能夠從惴慄之中釋放自己,心情豁然開朗。


7

(i) 統治者

(ii) 百姓

(iii) 讀書人

(iv) 革命者


8

(i) 腐敗的政權/內憂外患的中國/不公平的制度/封建思想

(ii) 革命/追求民主社會/推翻政權/宣揚革命思想/宣揚平等自由的思想


9

(i) 傻子

衝動/魯莽/做事不顧後果/不智/愚蠢/有勇無謀

(iii) 奴才

懦弱/畏縮怕事/缺乏勇氣/愚昧/依附權勢/自甘為奴


10

(i)

他審時度勢,深明奴才的本性,對不合理的政權逆來順受,沒有勇氣反抗,甘於被勞 役,幫助他們不單徒勞無功,反會惹禍上身,倒不如給予空洞虛偽的安慰,讓奴才安於自己的命運。/

他處事圓滑,不會得罪任何人,如奴才向他訴苦,他以虛言安慰,表示同情不會批評統治者,也不會說支持革命,靜觀時局變化,巧妙地置身事外,無論結果如何,也不會惹禍。

(ii)

作者批評聰明人冷漠無情。當奴才向聰明人訢說苦況時,聰明人總是裝作同情,或表現似乎要下淚的樣子。他又以「你總會好起來」回應奴才的求助,沒有任何具體的建議,因他深明貧苦百姓甘於被奴役,幫助他們只是徒勞無功,所以眼見他們在極權的統治下生活困苦,卻只考慮個人利益,對他們漠不關心,任由他們受難,從不想方法改變不合理的制度。/

作者批評聰明人圓滑奸詐。他深明幫助奴才只是徒勞無功,即使知道他們被欺壓,也從不表明個人立場,說話沒有對錯是非之分,只表示「這實在令人同情。」「唉唉 … …」以虛言應世。他對奴才的苦況,裝作憂戚哀傷,假意安慰貧苦他們。這樣既不得罪統治者,又會討好群眾,左右逢源,從中取利,不會惹禍。


11.

(i) 反語/反說/反諷/倒反/反辭/反言正說/反話正說

(ii) 引文用「自我犧牲」這話來諷刺只懂教訓別人卻不肯接受教訓的「善人 」「自我犧牲」有捨己成人之意,語帶褒義;但此處卻用來諷刺 「善人有施無受」只知教訓別人卻不肯受教訓,內含貶義,故是反諷。/

善人有施無受本是自我犧牲,可是道學家之「有施無受」 卻是只會批評別人,而不接受別人批評,作者以對善人之嘉許話來笑道學自以為是/自大,故是反語。


12.

(i) 錯誤

(ii) 錯誤

(iii) 正確


13.

道德家自以為真理的化身而變得驕傲自大,往往為了完成他「偉大的理想」而強迫人們依從,甚至不擇手段傷害異見分子,對其他人殘忍無情,害了人還覺得這是追求真理應有的代價,他造成的災難不下於戰爭或饑荒。故作者說上帝給予人類一個道德家便是要懲罰人類。


14. C


15. D


16.

我較欣賞《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這篇文章。作者的諷剌深刻,富時代意義者。作者從日常生活中取材,選取社會不同的階層作諷刺對象,具普遍性。他從簡易淺見的故 事帶出人性的弱點,故事中的角色形象鮮明,一般人面對不公平的制度也因為懦弱而不敢反抗,盡顯人性的弱點;而敢於反抗的人反而被認為是「傻子」,更見人生的荒謬;同時只要利之所在,自然有人投機取巧,助紂為虐。可見這文章對現今的社會仍 具啟發,意義深遠 。/

我較欣賞《談教訓》這篇文章。文章中用了不同的手法作幽默的諷刺。作者多處正言 反說,語帶幽默,表面上讚美假道學「難能可貴」、「大公無我」實際上批評假道學虛偽。作者也擅用比喻,如把沒道德而以道德教訓人的人比作沒學問而教學的人,帶出假道學以無為有,騙術高明,諷刺具體生動;作者以女子化妝「不要臉」嘲笑假道學放棄道德,幽默詼諧;作者在文末更以從容的態度自嘲,讀來妙趣橫生,令人拍案叫絕。


17.

(i) 是:此/這件事

(ii) 喻:明白/瞭解


18. B


19. A


20. 燕子弄髒了巷人的湯/食物;巷人遷怒燕子並把牠趕走。


21.

寓意為突破相對主義,方可逍遙自在。海鷗無愛也無憎,故能遠離人事,逍遙自在。/本文寓意是只有無待於物才能自由自主,如海鷗不受拘束,不因有所依托而受制於人,故能逍遙於野。


22.

本文與「無用之用」的思想有相通之處:兩者都不贊成人將生命陷落於相對主義。《海鷗》強調不陷於愛、憎的相對主義,既無愛憎,故能率性自由;莊子則強調陷於 有用、無用的相對主義,人才可以全生、才能夠逍遙。/

本文與「君子求諸己」的思想相通:兩者都強調人能夠自我主宰。《海鷗》強調「傲以野」,不依靠人過活,依乎本性,能主宰自己的生命,自由自在地生活;君子追求修養道德,處事只求自己盡心無愧,不會埋怨或把責任推諉給別人,故得失在己而不在人。




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